小学老师自制火箭:以创新思维拉动乡村科学教育走出困境
3月15日,河南信阳一乡村老师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的多级水动力火箭成功发射。张老师表示,自己是一所乡村小学的科学老师,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渴望和好奇,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自己经常利用废旧瓶子等材料,带领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每次做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心里是有梦的,我的梦想就是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3月16日 人民网)
提到乡村小学,我们脑海中容易想到的可能会是破旧的基础设施、枯燥的课程设置等。在相对闭塞落后的教育环境之下,以往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的确难以有效开展,经常面临着科学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式刻板单一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阳张老师可以说是为基础薄弱的乡村科学教育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乡村孩子的文化素养本就偏低,乡村的教育资源又比较匮乏,多上应试教育需要的主课是必要的,至于科学课,有没有都无所谓。现阶段,不少农村学校为应付检查,大多都将科学课设为“副科”,虽然每周都有安排教学课时,但大多都被语数英等主课挤占,学校对此并不重视,自然老师也不会对这种课多加关注,往往就会在上课时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严重脱离了乡村小学生的现实认知和知识背景。还有部分老师总喜欢布置家庭手工作业,让家长为孩子制作火箭、卫星模型等,殊不知这些表面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实则只是在为家长添堵,很难对启蒙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实质性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但正如张老师所说的,孩子们的心中是有梦的。即便生长在乡村,他们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期待和好奇。农村孩子拥有比城市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科学教育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天然的潜质。
如何能在乡村开展好科学教育,这首先需要教师在自身层面提升科学素养,发挥创新性思维,破除旧思想旧方法,激发农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张老师用碳酸饮料瓶制作水火箭
除此之外,想要在乡村开展好科学教育,仅凭一两位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乡村学校层面也要充分重视孩子们科学课程的设置安排,以河南信阳的张老师这样的成功科学教育案例为典范,经常性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工作。严厉杜绝科学课程被取消、占课等现象,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为科学教育搭建实践平台。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仅仅能在室内学习科学知识,又能在室外亲历和感受科学的力量。
一点一滴播下科学的种子,一步一步带领乡村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我们期待着今后的乡村学校更多“张老师”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