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出圈以后,“荒芜的废墟”如何重构?
韩剧《黑暗荣耀》中,校园暴力如同一场灾难,给主人公的身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多年以后她依旧感叹:“我已经不剩一丝尊严,是不能再荒芜的废墟。”随该剧热播,校园暴力再度引发网友热议,或分享自己的受害经历,或惊叹未成年人施暴手段也能如此血腥。文艺创作往往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黑暗荣耀》映照到现实生活,有多少阴暗角落里也正上演着相同的剧情。
自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中涉及校园暴力、欺凌犯罪案件相较此前已有大幅下降——但暴力并未随着起诉数量的下降而消失,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依旧是顽固的难题。除短视频平台频频曝出的“硬暴力”,如2021年“13岁女孩被掌掴64次后晕厥”、2022年“河南鹤壁16岁少女遭霸凌”、近日“海南女孩遭多人殴打至左耳鼓膜穿孔”,还有更多弥散的“软暴力”,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均有大量网友称过去曾遭侮辱性绰号、网络诽谤、排斥孤立,前几日更有男孩因名带“坤”字而遭嘲笑至抑郁自残。
据央视网2022年统计,只有21%的校园霸凌案件会报告给老师或学校,79%的校园霸凌石沉大海。由此可见,要彻底解决校园暴力,仅靠一两部相关法律、一两次专题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完整的防治体系——既要“防震减灾”,又要“灾后重建”。
所谓“防震减灾”,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多方联动共同发力。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我国目前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宪法》《刑法》等多部法律涉及校园暴力相关法律,以及一系列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但依旧缺乏专门针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更遑论法律体系。考虑到校园暴力的弥散性、多样性、动态性,以及行为主体的低年龄,不妨从统一界定校园暴力或校园霸凌的法律概念、量化鉴定标准、明确追责惩治开始,逐步完善校园暴力的法制体系。
而对于那些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校园暴力,法律往往难以全盘制约,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优化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教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方首先不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丑不外扬”的错误心态,其次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应对每起“小打小闹”。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此后各校陆续推出专题讲座、推送,虽加大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力度,但孤立的专题教育与系统的能力提升还有一定距离。3月22日,湖南省教育厅明确提出10种校园暴力防治措施,包括各校“通过课堂、讲座、班会、手册、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园暴力防范意识,将校园暴力处罚规定“纳入校规校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同样在前几日,一位广东的心理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班里一起软暴力事件的处理:联系德育处、施暴者家长对孩子进行联合教育,并举办了一场开给校园暴力者的班会,通过学生互动启发施暴者自我检讨与道歉。这些做法目前还只是个例,但无疑是对校园暴力防控工作多样化的进一步尝试与升级,值得点赞、推广与学习。
除了向前看,预防更多施暴者的出现,也要向后看,关注对受害者心灵家园的“灾后重建”。英国国家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欺负,对人的精神健康可以造成持续40年的影响。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袁纪也曾指出,校园暴力受害人除了遭受身体、财物上的显性危害,更会受到心理健康、价值观和性格上的隐性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健全受到影响,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加入施暴者队伍。这种“后遗症”往往比身体的伤痛更难治愈、更难发现。因此,学校、社区应当长期开设面向受害者的心理疏导窗口,建立起系统的“灾后”心理辅助机制,为受害者提供情感支撑与安慰、引导积极认知、帮助自我调节,让受害者尽早走出阴霾,防止仇恨野蛮生长,在“荒芜的废墟”上重新建构起美好、健全的心灵家园。 泉州新闻网
《黑暗荣耀》出圈以后,荒芜的废墟如何重构?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既要“防震减灾”,又要“灾后重建”,建立起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才能共同守护好未成年人的心灵家园。